人民网
人民网>>人民视频

【强国中坚 高质量发展看国企】黑土地上“老字号”国企焕发新活力

2021年04月11日17:55 | 来源:光明网
小字号

3月30日清晨,春日的暖阳照在中国一重集团前坪柏油路上,散发出金色的耀眼光芒。“大国工匠”年度人物刘伯鸣整了整蓝色衣领,顺着前坪大门走进一重水压机锻造厂车间,开始了一天的工作。

寒来暑往,从事锻造工30年来,刘伯鸣独创40种锻造方法,开发31项锻造技术,攻克90余项重大产品锻造工艺难关,填补了40项国内行业空白。

中国一重集团所在的黑龙江省,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,70多年来为国民经济建设贡献众多“大国重器”。历经跌宕起伏、涅槃重生,最终实现转型升级、扭亏为盈。刘伯鸣等一线职工以及中国一重集团,饱经岁月沧桑与市场历练,见证着“黑土地”上国企的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气象。

中国一重集团等老字号国企贡献众多“大国重器”

深化改革,“老国企”再发新芽

在黑龙江当地,诸多“老字号”国企造就的无数个“中国第一”,挺起了中国的工业脊梁。然而,一些国企由于体制机制僵化、设备老化、负担沉重、市场拓展滞后,导致资产负债率高,生存陷入危机。中国一重集团也不例外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受多重因素影响,中国一重经历了起起伏伏,特别是在2014年开始,连续三年亏损。

转机发生在2016年。中国一重在这一年开始全面深化改革,实现了一年扭亏、两年翻番、三年跨越的成绩,“十三五”圆满收官。

“改革只有进行时,没有完成时。”中国一重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刘明忠归纳为七大机制:建立“新思想引领”长效机制,始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干部职工头脑、指导改革创新发展实践、推动生产经营工作;建立“4451”科技创新动力机制,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各项任务首位,强化四级(集团、子企业、子公司、制造厂)联动创新,协同优化配置各类创新资源;以及“两个合同”退出机制、“五个通道”晋升机制、“五个倾斜”激励机制、“三个需求”共享机制及“三不一加强”从严机制等改革经验。

“我们将发展成果共享,把企业和职工建成事业共同体、利益共同体,进一步解放思想,提升精神格局,形成全员创新的氛围。”刘明忠说。

5年有多长,是1700多个“5+2”、“白+黑”的日夜努力;5年有多短,是在奋斗历程的1/13,也是在历史长河里的小小标记。也就是这5年,中国一重延续了“共和国长子”的初心、使命和荣光,从一个起点迈向了另一个起点。

不止中国一重,去年整个黑龙江省的地方国有企业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、改革发展等方面,都超额完成了年度改革发展任务。“截至2020年底,黑龙江省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.63万亿元,同比增长6.7%;实现营业收入1412亿元,同比增长12.22%。”在日前举行的“强国中坚 高质量发展看国企”网络主题活动分会场启动仪式上,黑龙江省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这样说。一连串令人鼓舞的数据,生动地反映了国企深化改革、转型发展的可喜成果。

齐车集团厂房情景

创新发展,“从0到1”再“从1到N”

“0到1”的突破是从无到有,在未知中填补空白印记;“1到N”,则是在一定基础上,追求量的增长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同样位于齐齐哈尔的齐车集团坚持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源动力,不断实施技术创新、机制创新、管理创新,持续引领中国铁路货车行业发展。

“五年来,公司完成了国家重载快捷铁路货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任务,并通过科技部验收,公司跃升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。”齐车集团总工程师邵文东介绍。

齐车集团核心主业为铁路货车造修,新造产能为3.3万辆/年、修理3.4万辆/年;改组后拥有1家国家工程中心,两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,3家国家认可试验室与计量理化检测中心;拥有9大系列400多个铁路货车产品种类,先后荣获了27项国家级科技成果。

“公司持续推动组织机构变革、流程再造、机制营建等内生性改革,完成厂办大集体、物业移交等政策性改革。”邵文东说,2016年公司职能部门从27个减少至16个,生产单位从9个减少至6个,实现了横向职能集中业务集成、纵向授权赋能重心下移,使组织运行效率明显提升,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持续增强。

在中国一重集团厂房的机器与钢梁之间,“以一为重,永争第一”的标语牌格外显眼。同样在“十三五”期间,中国一重先后攻克了26项关键核心技术,取得了37项重大科技成果,示范快堆项目克服重重困难捷报频传,有效解决了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核心技术“卡脖子”难题……谈起中国一重近年来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,刘明忠自豪地说:“这有力地彰显了‘硬核’担当”。

近年来,中国一重围绕打造“第一重地”,坚持改革创新、自主创新,大力开展全员创新、全方位创新。除了与国内外科研院所、高校等高端人才及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外,坚持对科研人员实施正向激励,开展基层创新,建立首席技术专家、技能大师定期选拔及动态管理机制,广泛开展群众性生产攻关竞赛,不断凝聚企业创新合力。

中国一重重点打造“第一重地”

念好“人才经”,为高质量发展添后劲

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,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刘明忠提出了“推进技术技能融合 完善基层创新体系”的建议。他认为,调动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,对于科技创新工作能起到极大促进作用。“但在更好发挥科技领军人才、高技能人才等力量作用方面,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隐忧——‘重学历、轻能力;重理论、轻操作;重装备、轻技工’。而且,这样的‘三重三轻’现象仍然比较普遍。” 刘明忠说。

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大批技术专家,也需要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和能工巧匠。结合企业工作实际,刘明忠认为,要进一步促进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融合发展,需要重点建平台、抓载体。“特别是实行重点项目攻关的‘揭榜挂帅’,谁能干就让谁干,可以有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。”

“大国工匠”刘伯鸣就是这样的“帅”。“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,衡量一个人的价值,要看能回报给企业、社会和国家什么,能为建设制造强国做多大贡献。”刘伯鸣说。

2014年,刘伯鸣劳模创新工作室建立,成为中国一重47个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唯一从事锻造工序的团队,“啃下”三代核电锥形筒体、水室封头、715吨整锻低压转子等超大核电锻件难题,为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并替代进口,提升我国超大锻件制造核心竞争力作出贡献;还通过近百场“劳模工匠讲堂”“创新联盟互学互促”等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,将课堂搬到压机旁、炉台边、机床上,受益一重职工达2000余人次。

“我们在集团、子企业、子公司、制造商这4个层次联动创新,发挥大国人才、大国工匠、首席技术专家、首席技能大师等4类人才作用,形成党员、劳模、青年、高级技能人才和党外人员等5类人才参与的全员、全方位创新。”刘明忠说。

另外,中国一重还建立了“两个合同”退出机制、“五个通道”晋升机制。“不能把一个企业交给无法创造效益的管理者,管理干部还要能上能下、能进能出,以竞争机制促使人才流动如‘活水’。”刘明忠说。值得一提的是,中国一重的“两个合同”经验,也已被该黑龙江省国资委在全省范围内借鉴推广,先进人才机制为更多“老国企”增添新动力。

(责编:陈秋南、申宁)
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
返回顶部